文/許博凱 臺北市吳興國民小學教師
現代人的生育少,許多父母將大部分心力放在孩子身上,但學生的偏差行為反而層出不窮,當社會輿論檢討學校教育的同時,我們應該思考,家庭教育才是根本,家長應把孩子教好了再送去學校,而不能完全指望學校老師來教育孩子,在天下雜誌的家庭教育大調查中,超過七成的國小老師不滿意學生的家庭教育,八成以上的老師認為,家長把家庭教育的責任交給了學校老師和安親班。
許多父母知道不能打罵小孩,卻不知道該如何管教,加上媒體和網路大量散布混淆的價值觀,使得現代孩子出現了需索無度、缺乏責任感的「被寵溺兒童症候群」(The Pampered Child Syndrome),也就是凡事以孩子為中心、有求必應的「寵父母」,已經養成了認為自己應該享有與成人平起平坐的權利,卻永遠沒有準備好要接受義務與責任的下一代。
在面對孩子的管教問題時,如果父母和老師的管教態度不一致,老師動輒得咎,深怕家長有意見,有時乾脆放棄管教,曾有資深教師語帶諷喻、無奈的表示「現在只能盡力,不能用力,管不動就隨緣囉!」
品德教育(character education)是二十一世紀教養領域裡最重要的議題,涵義極為廣泛,從人格養成-誠實、尊重、樂觀、同情心、自信、謙虛、知足、熱忱、耐心、勇敢…;到人生態度-守規矩、有禮貌、友愛、分享、同理心、認真、關懷、感恩、負責任…,這些人格特質不僅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立足於社會的基石,也是讓孩子擁有未來快樂人生的堅實支柱。
父母每天應該花五分鐘放下所有事情,全心放在孩子身上,由此開始建立對話,跟孩子談談人生中重要的事,讓孩子懂得分辨是非善惡,不能縱容或過度寵愛。趁著孩子還是一張白紙時多花一些心力在他身上,不要在多年以後,孩子的人格已經定型,才發現孩子的人生態度有問題,「小時候,你不讓孩子隨時找得到你,等到他進入青春期後,出事就不找你了」,此時父母的教育功能早已衰退,影響力也有限,為時已晚。
父母是影響孩子終身幸福的教育起源,所以家長與教師進行愛的管教時應建立三個前提:第一是正確的傳統價值觀並沒有改變,改變的只是學習的歷程;第二是讓孩子學習接受「責任」,而不只是「責備」,適時放手讓他作決定,並學會為自己選擇的後果負責任;第三是家長與教師立場一致,站在同一陣線,可以事半功倍,共同協助孩子成長。
一個人在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如果基礎沒有打好,包括學習的習慣、自制力和安全感,進入國中階段後要再調整非常困難,面對新的教育環境和挑戰,讓我們共同努力培養出具有好品格的下一代。【2010/9/1】台北市教育e週報
文章連結:http://enews.tp.edu.tw/paper_show.aspx?EDM=EPS20100901173117JGM
留言列表